氢气改善疾病的研究论文非常多,日本学者报道呼吸氢对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和低温改善进行比较,发表呼吸氢的效果甚至比国际公认的低温改善相似。日本最近也将呼吸氢气划归医疗行为,意味着学术研究逐渐被政府部门接受和认可。
中国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黄国庆等曾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Resuscitation发表论文“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hydrogen in rabbits with cardiac arrest”也属于心搏骤停后脑损伤用氢保护的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使用氢气的手段,就是直接注射氢的手段。如德国学者曾经也有关于氢气皮下注射气体吸收规律的研究,发现氢气能迅速被周围组织吸收,同时组织内的其他气体成分则会扩散到气泡内的现象。黄国庆博士等的论文是采用腹腔注射氢气方法改善疾病,在临床上也同样存在组织内或身体内注射气体的情况,例气脑脊液造影时就是向颅内注入气体(如空气、氧气等),所得的脑室系统X图像为阴性(透光)图像。腹腔镜手术过程医生也会向腹腔内大量注射气体以达到暴露手术操作区的目的。眼科也采用气体注射改善视网膜脱离的改善手段。这说明身体内注射气体确实可行。由于氢溶解度非常低,通过注射方式可以给局部组织提供非常高的氢气浓度,氢气相对容易被吸收,这对利用氢气没有问题,但也可能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不足导致氧气的浓度相对降低,引起局部组织缺氧的可能。其实,注射医学改善气体例如注射氧气、甲烷、氦气和氢气都可以作为疾病改善手段,研究中一方面确定注射气体的可能效应,研究这些气体的效应机制,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注射气体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黄国庆,詹蔚,文明祥,胡春林,李颖庆,李欣,魏红艳,廖晓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广州 510080)
心搏骤停(cardical arrest, CA)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一种急症,其最大特点是具有突发性,预后非常差。自20世纪60年代推广“标准化”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及近年随“生存链(chain of survival)”等复苏理念在院前急救的广泛应用,至2009年公布的多中心调查显示院外CA患者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在室颤患者达49.7%,在电机械分离患者达35.1%,室颤患者院外复苏后一月存活率可达30%以上,但其中约50%的病人伴有中到重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故如何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尤其是脑复苏成功率仍是急诊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心搏骤停后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最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氧化应激和炎症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的最重要因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胶质细胞、炎症细胞、内皮细胞激活并释放大量活性氧和炎症因子,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相互促进,共同造成组织损伤。2007年日本学者发现吸入2%氢气可成功减少脑卒中大鼠模型脑死面积并改善预后,氢气被认为具有选择性抗氧化应激作用。此后众多学者用不同的动物模型验证了氢气对各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拟用兔心搏骤停模型探讨是否氢气在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下亦可发挥器官保护尤其是脑保护作用。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hydrogen in rabbits with cardiac ar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