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氢气用法的人体吸收特点有何不同?
不同的使用方法,吸收氢气的途径和模式不一样。根据物质吸收的类型,氢气虽然在脂肪中溶解度更大一些,但属于在水和脂肪溶解比较接近的物质,这符合容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物质类型,也奠定了氢气通过各种使用方法可进入人体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无论是氢水洗澡,饮用,还是吸入,氢气都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
按照定义,吸收是外来化合物经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氢气吸收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1、经胃肠道吸收
饮用氢水的吸收部位主要通过胃肠道。
胃肠道是外来化合物最主要吸收途径。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随同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并在胃肠道中吸收。一般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过程,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极少种类外来化合物的吸收是通过吸收营养素和内源性化合物的专用主动转运系统。
氢气就是一般化合物,通过简单扩散进入胃肠道粘膜。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氢气从口腔,食管,胃都会吸收,其中胃吸收是最主要的部位,小肠近端如十二指肠也是吸收氢气的部位。
氢气是比较稳定的气体,在胃肠道内不会被继续分解为氢原子,也不会变成氢离子,是以氢气的形式扩散进入粘膜内,然后通过胃肠道粘膜下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通过门静脉入肝脏,然后经过下腔静脉反流到右心。随后在肺内经过交换,部分氢气会扩散到肺,经过呼吸释放到空气,剩余的氢气经过血液循环在全身扩散。氢气进入生物组织特别是进入肝脏有可能会参与生化反应被分解为氢原子,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证据并不充分。
2、经呼吸道吸收
氢气吸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
肺是呼吸道中主要吸收器官,肺泡上皮细胞层极薄,而且血管丰富,所以氢气在肺部吸收迅速完全。
经肺吸收氢气与经胃肠道吸收者不同,呼吸道吸入氢气不会随同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不经肝脏中的生物转化过程,即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全身。氢气在呼吸道中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也受一些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在肺泡气与血浆中浓度差。可以理解为氢气吸入量,例如每分钟吸入氢气300毫升,和每分钟吸收100毫升,前者被人体吸收速度大约是后者的3倍。
氢气在肺泡气中的浓度,可以氢气在肺泡中的分压表示,氢气的分压即为其肺泡气总压力中所占的百分率。分压越高,机体接触的量越大,也越容易吸收。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血液中氢气的分压将逐渐增高,分压差则相应降低。氢气在血液中的分压将逐渐接近在肺泡气的分压,最后达到平衡,呈饱和状态。在饱和状态时,氢气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在肺泡气中浓度(mg/L)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即气体在血液的浓度/气体在肺泡中的浓度比值。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氢气越易被吸收。通过吸入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大约30分钟后,血液内氢气浓度会达到饱和,这个饱和浓度决定于吸入氢气的浓度或供气量。
氢气在呼吸道内的吸收速度与其溶解度和分子量也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吸收速度与溶解度成正比。虽然氢气的溶解度比较小,但是氢气的分子量比较小,造成这种气体的吸收速度非常快。
影响氢气呼吸道吸收的因素还有肺泡的通气量和血流量,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特别是与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两者的比值有关。
3、经皮肤吸收
氢水沐浴是典型的经过皮肤吸收。氢气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氢气透过皮肤表皮,即角质层的过程,为穿透阶段。第二阶段即由角质层进入乳头层和真皮,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在穿透阶段主要有关因素是分子量的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化合物的脂溶性。氢气属于脂溶性的非极性化合物,通过表皮的速度比较高。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小吸收效率越高。氢气是分子量最小的物质,经过皮肤吸收速度极快。
此外,气温、湿度及皮肤损伤情况等影响皮肤血液循环的因素也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以上内容摘自《孙学军 氢思语》,仅限于知识科普,不代表对本公司产品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