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作为医疗工具,其重要特征是扩散能力强大,但氢气溶解度低,导致氢气难以获得高浓度高剂量的目标。
通过材料学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氢气在目标组织局部释放。这对于实体瘤癌症这种局部病变,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
但是癌症的定位本身有难度,特别是早期癌变,目前技术往往不能准确定位。
利用材料学结合癌症的特征性标记,将材料运输到目标组织。然后采用普照进行撒网攻击。或许是另外一种改善策略。
本篇论文就是阐述此观点。本研究论文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F 12.257 ),作者是来自福州大学杨黄浩教授。
释放氢气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研究,国际上研究最多的是深圳大学何前军教授,他们曾经报道过类似的研究思路,利用红外光激发材料释放氢气改善癌症。不过红外穿透能力和能量强度不够大。
本研究采用X射线作为激发信号,对身体组织的穿透能力更强,其适用场景更多。且由于X射线不仅是诊断常用的工具,本身也是癌症改善工具。不过X射线具有辐射损伤效应,这是该方法的一个不足。
研究表明,X射线触发了可持续的原位H2产生平台Au NR-TiO2 @ ZnS:Cu,Co-A(Au-TiO2 @ ZnS),其由长余辉涂层的Au-非晶TiO2纳米哑铃形异质结构组成颗粒,被开发用于癌症协同H2放射疗法。通过理论计算和体外实验验证了氢气产生的机理。
由H2和放疗的协同作用引起的细胞凋亡途径的变化。凭借其出色的光声成像功能,原位肝癌小鼠获得了出色的改善效果和较低的炎症副作用。
作者简介:
杨黄浩,福州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青联委员。现任福州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3-2002年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4,2006-2008年分别在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光学生物传感、生物医学成像和功能核酸机器等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方法学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研究成果。近年来在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以上内容摘自《新氢年》,仅限于知识科普,不代表对本公司产品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