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喝过氢水大半年,为什么血糖没有降低,血压没有降低?
氢水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改善作用虽然有相关证据,但并不十分确切,更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果。任何药物使用和药物副作用都存在个体差异问题,氢水氢气也不例外,对部分人有作用,不等于对所有人有效,对部分人效果好不等于所有人都效果好。
最近读了一篇关于抗生素毒性的文章。对抗生素副作用的认识是医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抗生素的发现,帮助人类解决了细菌感染的大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抗生素滥用带来很多问题,不仅是对正常菌群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抗生素对人类细胞也会产生毒性,这种毒性往往不是普遍发生,而是少数人会出现,但使用抗生素的人群基数非常大,虽然只是部分出现不良作用,也会造成群体性灾难性后果。例如氟喹诺酮类药物(某某沙星)就有许多导致人类死亡的情况发生,我们也知道庆大霉素有耳毒性的问题,许多儿童因为过量使用导致聋哑,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后果。
抗生素毒性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许多药物改善治病效果也存在个体差异。当今评判药物作用的金标准是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其实双盲安慰剂对照最终评价效果是统计学差异或统计学效果,具体到单个具体患者,效果很差,也可能完全没有效果,甚至病情加重,都是有可能。统计学结果只考虑排除个体差异和安慰剂效应后是否有效果。药物效果评价的金标准正是排除个体差异的研究,这和目前医学上倡导的个体医疗的理念是相悖的。
要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掌握准确的个体化数据,说到底就是我们要对个体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否则不可能实现精准改善。当然也需要对疾病发生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需要在个体维度上的全面认识。例如要对疾病类型有更准确的判断。如糖尿病,我们要弄清楚具体类型,不同类型改善的方法可能完全不一样。同样一种糖尿病,我们还需要知道病情发展到那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情况改善原则也是不一样的。糖尿病前期可能只需要生活方式干预,但出现并发症的晚期则需要系统全面的临床干预措施。
中国科学院的吴家睿老师对精准医学的评价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明确提出循证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非个体化的疾病观。循证医学强调诊断和改善疾病的依据,具有科学证据的临床指南。科学证据主要来自“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听起来比较复杂,理解起来很简单。第一要有足够多的试验样本。第二是要尽量地排除这些患者间的个体差异。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案去检验药物改善效果的概率大小。例如,通过试验统计100个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反应,如果有90个人有反应,就说明该药的有效性很大;如果这100个患者里面只有10个人对这个药有反应,那么就说明该药对这个病不能够很好地起效。循证医学就是典型的非个体化医学,它关注疾病本身特点,忽视个体差异。虽然循证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主流,在当前抗击慢性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统计性特征也带来了明显的“非精确性”问题,据2015年4月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排在美国药物销售收入前十名都是用于改善慢性病,但它们的有效率并不是很高,只有3种药物有效率达到了25%,其余7种有效率则更低;例如,一种常用于改善高胆固醇血症的他汀类药(rosuvastatin)的有效率只有5%,即服用该药的20个人中仅仅1个人有效。
吴老师关于循证医学的描述很精彩,也给我们了解当今医学上精准化指出了方向,对我们了解氢气的效果提供了参考。氢气医学尚属于非常初步阶段,远远没有达到精准医疗的标准,仍然在循证医学方面努力前进,当然更不能因为氢气对部分人有效就简单推广到所有患者。有人问,“不是有研究证明氢水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吗,怎么我喝了半年没有一点效果,血糖不降低反而升高了”。首先即使研究证明有效,不等于对所有患者都一样有效。例如有研究证明对糖尿病患者有效果,不等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一样有效果,如果这样,只用这一种手段,那糖尿病不就完全解决了。况且目前关于氢水改善糖尿病的研究都比较初步,并不能获得最终改善有效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就认定氢水可以改善糖尿病,可以停止常规改善,只依靠氢水来改善,那是十分有害且不负责的行为。
建议尝试氢水配合传统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效果逐渐调整糖尿病药物使用剂量。例如喝过1个月,觉得血糖变低了,可以适度减少药物用量,继续观察评价,然后根据情况再进行调整。假如经过自己观察都没有任何改变,可能氢水对你根本没有效果,可以不依靠氢水,听从医生的指导才是正确的选择。